找到相关内容1102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唯识境”初探

    ,这三能变识又是如何运动变化的呢?《成唯识论》解释说:“此三皆名能变识者,能变有二种。一因能变:谓第八识中等流、异熟二因习气。等流习气:由七识中,善恶,熏令生长;异熟习气:由六识中,有漏善恶,熏令...“唯识境”初探—— 徐湘霖  不论是科学、哲学或是宗教,都要对心与物、主体与客体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出回答,关于我们头脑中的印象同现实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问题,宗教家也许比科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个问题...

    徐湘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4565081.html
  • 周叔迦:成唯识宝生论略注(2)

    所熏习故。  △后微破有二:初牒计,后正破。今初。  彼说,识所依止熏习,及余识聚,俱相应果,此不应有。  △后正破。  是故说依止者,偏于一切有情所摄,或不用力便应得之。  △二相续差别有二。...△后显乖失。  执此计时,于我所成狱卒事用,曾片许令爱乐耶?  △三由业力计有二:初举僻见,后显乖失。  有说此由业力有斯异状随逐有情,还非一准。由此先曾更相恼害,复于狱处共为刑戮,彼此逼害,遭诸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3565295.html
  • 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详注(1)

    。业即善恶三业。垢即烦恼障、玷污法性故;尘即所知障,蔽智眼故。众生具此三业、二障,一则令自性不得清净,生死不得解脱,二令法水触途成滞。今先洗而净之,则复留碍。然后推广其心,运此法水,周遍滚人华藏...不烛自明,摩伽斛食,施周法界。  若足梵语云摩竭提,此云善胜。又《西域》云:“摩竭陀又摩伽陀。”《文句》云:“此言不害,动初已来刑害故。”今日摩伽,略《陀字故》,此系国号,谓所施食当如彼国所用之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5365314.html
  • 王恩洋: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释论(2)

    自性外差别计执者,谓于我法性上计其常断好丑曲直是非染净善恶种种差别,诸所言说亦唯计执。实常实断好丑曲直是非染净善恶记皆非名言之所能诠故。故所言说差别亦假。  圆成实自性者,谓即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实...  此复显示住不住施二种差别。有住之施,但有布施而智慧,如彼盲人行于道路,亦有所行,行不定遵正道。亦难免人悬岩,纵有所至,所至不远。有漏之施,住我人相,或有过失,违于正道。或因行施,骄慢放逸,便人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74665412.html
  • 坛经的功夫哲学

    是无非,恶,有头尾,诸佛刹土,尽  同虚空。世人妙性本空,有一法可得,自性真空,亦复如是。善知识,莫闻吾说空  便即著空,第一莫著空,若空心静坐,即著空。善知识,世界虚空,能含万物色 ...,就“境界在证悟上说”者,是指慧能以境界状态说功夫持守时的归结,是直在悟道证入的最高定境中说此境界的,是以最高悟境的情状要求功夫的,是功夫的一种新型的解义,如其言说:“真如自性起念;般若三昧即是念;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2765857.html
  • 唐五代禅宗与弥勒信仰——以马祖一系为考察中心

    即定是惠体, 即惠是定用;即惠之时,定在惠,即定之时惠在定。  何名摩诃?摩诃者,是大。心量广大, 由如虚空莫定,心禅即落空。能含日月星辰、大地山(何) [河],一切草木、恶人善人、恶...是为难不?”迦叶菩萨言: “甚难,世尊。”佛告迦叶: “此  未为难。正因正缘得相值遇,此是为难。”……今发心学般若波罗蜜  相应之法,超过声闻缘觉等,伺释牟尼佛授弥勒,更差别。  《坛经》的...

    张 勇(张子开)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4565935.html
  • 部派时代的佛陀观

    rdquo;;不主遍知的,必认佛陀答问是要思惟法义的。   凡夫心理的活动,有善恶的三性,佛是不是也如此?断了烦恼的佛陀,最低限度,没有恶心的现前,这可说是各派所一致承认的。然而,佛有没有记心,学派...必要。假定不能透辟而正确的了解佛陀之所以为佛陀,那就必然不能谬的认识佛法的特殊性和伟大面,所以佛陀观就成为佛教各个论题中的最重要的一个论题。   不过,佛陀观成为佛教的重要论题,不是指佛世时说的,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0165945.html
  • 从现象还原法试探“五重唯识观”的哲学意涵(上)

    事物自身”,因为在能所(尤其能诠、所诠[56])关系外的“外境”是“”(āvyāk?ta)的[57],根本不成其为一个课题,唯识宗拒绝讨论在能所关系外事物的性质,称“舍滥”,但这并非从存有论角度否定...context)与证成脉络(justification context)二分的预设,宗教践行轻则关于义理的证立,重则以神秘主义侵蚀义理的智性纯度与自主性[7];(2)瑜伽行的操作内容本身不具什么重大哲学...

    刘宇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3665974.html
  • 道德意识的来源论纲

   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。一个人因为悔恨或懊恼而捶打自己,这是善的,也就是佛教称作“”的。但如果他为此而将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,就成为恶的。  如果我们需要给出不杀人的理由:那么从内心道德...也,弗思耳矣。故曰:‘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。’或相倍蓰而算者,不能尽其才者也。”  在孟子看来,天生的善性包含四种。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讨论。我们可以将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当作良知接受下来(尽管在基督教中...

    倪梁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3865976.html
  • 佛法原典研习─绪言之二

    真正的知见。于是修直观或默照,那只能“模拟”罢了!然如何模拟呢?却也只能用压抑的方法,要分别现行时,压抑它使不分别。而不分别者,只是,云何成智慧呢?  故表面虽似“所住”,其实骨子里还是“有所住...彼天帝释怀贪、恚、痴,于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不得解脱,有恐怖、畏惧、逃窜、避难,而犹告诸三十三天,令念我摧伏敌幢,恐怖即除;况复如来、应、等正觉、乃至佛、世尊,离贪、恚、痴,解脱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,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4965984.html